- 俄舰载机遭弃,印度天价购“阵风”M,好用吗?
- 近期,印度媒体报道该国已与法国达索公司达成舰载机采购协议,将斥资76亿美元购入26架“阵风”M。这一消息瞬间成为国际军事领域的热议话题,而印度此举背后,是俄罗斯...
近期,印度媒体报道该国已与法国达索公司达成舰载机采购协议,将斥资76亿美元购入26架“阵风”M。这一消息瞬间成为国际军事领域的热议话题,而印度此举背后,是俄罗斯米格舰载机被“抛弃”的落寞。只是,花如此高价买来的“阵风”M,真能遂印度所愿吗?实则暗藏隐忧。
印度原本是俄罗斯米格-29K舰载机的用户。2004年与2010年,印度分两批购入共计41架米格-29K,总花费近20亿美元,分别部署在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与“维克兰特”号两艘航母上。可现实却给了印度沉重一击,这些米格-29K舰载机问题不断。印度国家审计局报告显示,米格-29K实际妥善率常年低于50%,已有5架在训练中坠毁,如今仅15 - 20架能正常使用 。
米格-29K的问题根源在于设计与制造工艺。其配备的RD-33MK涡扇发动机存在设计缺陷,无烟燃烧室易故障,海上环境下抗腐蚀涂层失效,发动机损坏频繁,结构部件也问题不断。同时,机身和飞控系统有“不可避免的异常”,机身易结构性疲劳,传感器故障频发,电传操作系统稳定性欠佳,设计使用寿命仅6000小时。此外,俄乌战争爆发后,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,导致米格-29K所需传感器、电子元件断供,严重影响维护与生产,印度海军对其不满已久,2017年就计划采购新舰载机。
在新舰载机选型中,印度主要考虑法国“阵风”M和美国F/A-18E/F“超级大黄蜂” 。经过多轮评估,最终选择“阵风”M,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:一是印度果阿海军基地实测显示,“阵风”M能在印度航母滑跃甲板起飞;二是印度空军已装备36架“阵风”战斗机,“阵风”M可共用部分后勤保障资源,能降低后勤压力;三是从政治与外交角度,加强与法国的军事合作,有利于印度在国际舞台拓展影响力,平衡与其他大国关系。
然而,印度购买“阵风”M并非高枕无忧,这一采购案存在诸多潜在风险。首先是价格高昂,76亿美元仅购26架,单机价格高达2.92亿美元,比美国六代机NGAD(3亿美元)都相差无几,如此高价在全球舰载机采购中极为罕见,给印度财政带来巨大压力。
其次,“阵风”M自身性能存在短板。它是为弹射航母设计,虽能在印度滑跃航母起飞,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更多未知问题。其机鼻直径小,导致RBE2AA无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孔径仅550mm左右,T/R组件836个,探测距离受限,在复杂海战中难以先敌发现。为减重,它没有机翼折叠设计,甲板占用空间大,且尺寸大于米格29K折叠机翼后的尺寸,与印度“维克兰特”号航母升降机适配性存疑,“维克兰特”号升降机长14米、宽10米,勉强能运载米格29K,换作“阵风”M则困难重重 。此外,“阵风”M装备的2台M88-2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仅75千牛,总压比24.5不算高,采用0.3小涵道比设计,中间油耗达0.898公斤/公斤力·小时,为追求8.5推重比,涡轮前温度达1577℃,致使首批生产型初始大修间隔仅150小时,后才延长到500小时,发动机性能限制了战机整体作战效能。
再者,“阵风”M产能低下。法国承诺37个月交付全部26架舰载机,生产效率不高,若交付延迟,将影响印度航母战斗力生成。而且,“阵风”M后勤维护复杂且成本高。印度虽有“阵风”战斗机后勤保障经验,但“阵风”M作为舰载机,海上使用环境恶劣,维护难度和费用远超陆基型号,后期维护成本很可能超出印度预期。
从全球舰载机发展格局看,随着科技进步,舰载机朝着隐身、多功能、高机动性方向发展,如美国F-35C隐身舰载机已装备福特级航母,在隐身性能、作战半径、信息化作战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。印度购买“阵风”M,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海军航空兵作战能力,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,且后续若想升级换代,又将面临重新选型、高昂采购成本等问题。
印度抛弃俄罗斯米格舰载机,花费巨资购买法国“阵风”M,看似解决了米格-29K的问题,实则又陷入新困境。在没有本土舰载机生产能力的情况下,印度在舰载机采购上始终受制于人,航母实际战斗力也难以充分发挥。未来,印度海军如何平衡装备性能、采购成本与后勤保障之间的关系,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。
